主动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建设“武汉·中国文谷”,是未来区域经济竞争新格局下的必然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建设湖北文化强省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选择。省社会科学院学者早在2002年就率先提出了创建“文谷”的建议和构想,并进行跟踪研究。“文谷”建设重在落实,现集中刊发一组专题策论,以期有助于促进“文谷”新发展。
武汉·中国文谷新发展的战略标向
大力促进“武汉·中国文谷”的强劲崛起,着力打造创意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是加快湖北文化强省建设和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文化创意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发展要有新思路,“文谷”的未来发展,必须站在时代高起点上,确立前瞻性的战略标向和优化途径选择,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高端化为关键,加快实现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
确立发展标向,打造增长引擎
“武汉·中国文谷”是依托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与“武汉·中国光谷”相耦合互动的全国特大文化创意综合体和战略集聚区。它以东湖西岸为核心地带,以省直文化单位为主导和重心,辐射众多的高校文化产业园和武昌区、洪山区相关文化产业单位;它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力军和民营文化企业为生力军,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系统集成、综合创新的超大产业新区,是以创意创新为导向、“创意文谷”与“创新光谷”相融合、文化创意与高新技术相融合、文化创意与节能环保相融合的特型创意城。创意文谷拥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即区位优势、科教优势、战略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其以一个“支点”(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两个“中心”(武汉要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两个“基地”(武汉要建成全国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基地)、两个“示范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和东湖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背景条件和战略机遇,依托于这一特殊高位发展环境和利用多种战略资源,形成产业集中度高、要素聚集度高、智力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充满创新活力的生态文化创意圈,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文谷”的未来发展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形成空间布局科学、产业结构合理、技术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很强、市场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显著的大产业格局和文化创新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形成“三个率先”。一是率先建成国家重要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和文化创意示范区、长江文化创意产业带的核心支撑点、中部地区文化创意高地,突现产业高端化、品牌高端化、价值高端化和人才高端化,在国内外有巨大影响力。二是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千亿元产值的特大产业区体,具体落实“三个百亿工程”建设,即百亿产业行业工程、百亿企业集团工程、百亿园区基地工程并取得实效,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三是率先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即高位集聚、产业融合、创新集成、价值提升四位一体的新模式(可称为“文谷模式”)。四是形成整体合力和结构优势而有效促进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文谷”作为创意产业“航母”,地位独特不可代替,突出四个重要功能作用。先导性功能,即开放先导、创意领先和“两型”产业先行作用;集聚性功能,即战略性集聚、空间性集聚、项目性集聚作用;示范性功能,即示范辐射、引领助推、带动拉动作用;提升功能,即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产业战略性转型,向高层次、高端化发展。其承载国家自主创新功能而必将成为文化领域创新典范和新一轮创意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突出创意先导,促进转型升级
“文谷”以创意为先导,以科技为支撑,对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率、质量、效益有更高预期。
创意产业引领未来,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和高端形态,它以创意创新制胜,具有高渗透性、高融合性、高增值性和强带动力影响力,能够提升产业能级进向产业高端而成为文谷的产业先导。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包括研发设计创意、软件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等行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的双重功能,其生产性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创意设计来实现的。“文谷”内的文化创意业顺应产业融合化新趋势,在企业联盟、产业联动的进程中,通过创意设计、品牌授权方式而与光谷及武汉内外的制造业、信息业、设计业、软件业、服务业(包括生态服务业)、服装业、消费电子业、体育业、旅游业、教育培训业等相关产业融合互动,以提高相关产业产品的文化内涵、审美效果和产业附加值,从而发挥重要的产业带动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突出推进产业的文化化,在推进相关产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能级提升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助推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因素和重要引擎,而其本身也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而且,创意文谷的强劲崛起,有助于促进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城市的发展进程,对于武汉建设“创意之都”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从产业行业来看,“文谷”内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业、报刊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演艺娱乐业、印刷复制业、动漫业、网络业、广告业、文化会展、数字内容业十大重点产业行业,这些产业行业都以创意创新为核心动力,形成主导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一体化的产业群。产业集群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要着力推进产业集群由成长型向强势型转变,重点发展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集群核心企业,重点打造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产业集群。优先发展支柱型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和以大文化产业集团为中心的创意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企业群和企业网络,强力延伸产业链、产品链和价值链。着力推进由集成性集群向模块化集群的转变,积极发展模块化集群。
抓好四个关节,增强内生动力
要以提高综合价值创造力为重点,着力打造创意文谷品牌,就必须着重抓好四个关节点:
一是骨干企业支撑。要通过改企转制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实行公司化改造和股份制改造。通过市场化改革推进文化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培育和壮大多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骨干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要积极推动强势文化产业集团向百亿元产业目标迈进,力争有5个优势文化企业成为上市公司,以提高骨干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产业园区联动。创意文谷内要加快形成结构优化、产业互补、关联性强、彰显特色的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努力形成以园区联动、集约增长为目标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园区组群,促进园区组群的可协调性与可持续性的统一。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集团自建的产业园区建设,增强集团园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加强重点园区、特色园区和支柱型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六类重点产业基地,即传媒创意基地、软件设计基地、数字出版基地、影视创意基地、动漫创意基地和文化产品展览交易基地。强力推进园区转型升级发展。同时,要按照“两型”产业(节能环保)要求实现产业园区的生态化转型,形成“两高一低”(高效益、高附加值、低消耗)的增长方式。
三是重大项目带动。必须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工程”建设,加强项目策划、项目引导、项目招商和项目储备,提供强力项目支撑。以项目建设机制创新为导向,健全和完善项目招商机制和项目建设责任制,推进项目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推动一批具有战略性、导向性的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科学策划一批新的文化项目,积极推进文化项目库建设,建立项目储备制度和存储平台,规划预备性项目进行项目存储,包括后续项目、配套项目和升级项目,努力提高项目储备的预期性和项目引导的效应性。
四是文化品牌运营。必须坚持实施“品牌兴鄂”战略,着重于品牌培育和品牌营运,着力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融入时代精神和富于荆楚文化元素、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推进品牌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高端化,大力提高品牌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全面提升品牌生产、品牌传播、品牌营销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产品链和价值链,促进文化产品的价值性提升。进一步健全品牌运营机制,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构建武汉·中国文谷的途径选择
构建“武汉·中国文谷”,不仅是推进湖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提升湖北综合实力和整体形象的必由之路。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文谷”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打造“文谷”创意产业园区的必由之路,转变发展方式重在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高端形态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的独特作用。
推进产业宏观整体转型和微观多维转型相结合。从整体转型角度来看,要推动文化产业整体由数量扩张型、外延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建构多元化投入、创意化研发、商品化生产、市场化运营、科技化支撑、多媒体传播、品牌化营销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从微观多维角度来看,要强力推进产品开发由中低端型向高端型转变,由产品链、价值链的中低端进向高端,由数量竞争向品牌竞争的转变,形成品牌授权经营模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知识产权拥有量,提高品牌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要着力推进产业集群由成长型向强势型转变,重点发展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市场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推进“两型”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率先发展“两型”文化创意产业和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在产业类型上,要着力推进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型和知识密集型中小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企业进入创意驱动、内生动力增长的发展轨道。在产业机能上,着力推进产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节约型产业转变,加快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加强产业的生态化整合和生态化技术改造,形成“两型”产业(节能环保)和“生态保护”模式,实行绿色环保开发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促进文化经济增长与文化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推进创新牵动与科技驱动相结合。文谷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要坚持走创意牵动、科技驱动和集约增长之路。在产业动力上,要由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要着力促进创意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内容创新,提高创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意产业成为先导性的创新型产业和典型的内生动力型产业。在园区建设上,积极推进园区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意主导型转变,把前沿创意与高科技开发结合起来,强化园区的延伸开发和高端开发力度。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文谷”创意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按照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的“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原则要求,要加强对“文谷”内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
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要坚持以大型和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兼顾并举,一方面要通过资源市场化配置和企业战略合作,推进兼并重组,提高大型文化企业(企业集团)实力,培育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中小型文化企业,特别是要加快培育成长性好、“规模以上”的文化企业,促进中小文化企业朝着“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积极推进企业群的规模化扩张、集群化发展和集约化增长,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融合度。加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在创业辅导、技术改造、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服务和支持力度,健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加快产品技术结构调整优化。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文化创意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强力推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培育产业的新形态和新业态,加快实现产业的高端化。要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的契机,提升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构建全新的生产模式。推进文化产品由“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的跃升。
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要以体制改革促进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并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培育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壮大国有文化创意经济。建立和健全文化市场进入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大股权改革力度,使相关创意企业在增资扩股、联合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以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机制体制,为“文谷”在更高层次上的开拓性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机制保障
构建“武汉·中国文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需要不断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并使之成为园区升级发展的推动力。
构建管理统筹机制。一是成立“文谷”创意产业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联席会议制,统筹规划、部署和研究解决园区内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园区内政府、社会、企业多维面交流协商制度,强化协调整合效应。二是成立“文谷”创意产业联盟,建立引进创意产业企业的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三是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和政府对文化工作的管理,发挥省文化产业促进会在加强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团结广大文化机构、单位和个人,促进园区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园区发展。
构建资源整合机制。一是积极推行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资源转化和利用的效益。二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通过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实现产业资源的有效聚合和增资扩股,进一步激发和提升文化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三是加快跨领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战略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汇聚能力,大力培育战略投资者。四是积极拓展资源整合方式,加快集团化整合、项目化整合、品牌化整合并使资源整合朝复合型、国际化方向发展。
构建产业联动机制。一是要对园区内产业布局、市场开发进行统筹规划,形成整合一体、系统集成的产业集群、产业链和产品链。二是强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与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创意成果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带动作用。三是积极推进企业联盟和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推进差异化、协作化发展和集约化增长,提高企业的集聚效应和产业集中度,在竞争与合作中促进自身实力的提升。四是支持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各种形式的自主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提升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拥有量。
构建多元投融资机制。一是要培育利用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运营。
二是设立“文谷”创意产业引导资金,引导园区内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资本运营;设立中小文化企业专项基金,实现中小企业的升级发展。三是进一步发挥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通过改进无形资产评估和抵押办法,促进银行开展文化创意企业授信,完善授信模式。四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引入风险投资和试行私募股权投资,利用多种方式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和规模。
构建创意人才培育机制。一是以高端培育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领军人物、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市场中介服务人才,注重培育熟悉产业系统运作的复合型高层人才。二是积极构筑人才集聚平台,引导和支持优秀人才向文化创意领域集聚,以人才推动产业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推进智力资源资本化,鼓励实行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鼓励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与分配。四是加大人才教育培训力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联合建立综合性文化创意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为搭建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平台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文谷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十二五”时期,武汉要巩固中部中心城市地位,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把武汉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笔者认为,武汉还应打好“中国文谷”这张牌,努力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
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都注重建设文化软实力
世界上的国际化大都市,无不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美国纽约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将文化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做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手抓”。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城市经济繁荣。纽约市政府的组织机构设置充分体现了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理念,非营利性文化艺术事业由文化事务部主管、社区文化发展事业由公园与娱乐休闲部主管、影视广播市长办公室则负责文化产业的扶持与发展,他们分别由3个副市长分管,从不同角度促进文化的发展。在20世纪70、80年代,新的国际分工使得美国的制造业逐渐向新工业国家转移,纽约的制造业开始衰落。纽约市顺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从业人员的文化消费越来越成为了纽约经济新的增长点。而英国伦敦则是举世公认的创意产业之都,早在2004年,伦敦市长就提出将伦敦建成世界级优秀文化中心的愿景。对于创意产业这一涉及10多个行业的复杂系统,伦敦建立了“创意伦敦”工作协调小组来协调相关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企业的行为,以帮助协调解决在投融资、房地产、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开发等多方面的问题。伦敦创意产业的多元发展增强了城市文化生活活力,对旧城和废旧建筑的改造延续了城市文脉,影视传媒业的发展增强了城市的国际信息沟通力和影响力,创意产品的不断推出更是增强了城市创新力。目前,创意产业是伦敦仅次于金融和商业服务的第二大产业部门。
国内的国家中心城市,也都十分重视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北京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开放的人文环境,携奥运雄风,明确将建设“世界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新的目标。2009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97$.$7亿元,高于全市GDP增速4$.$4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为12$.$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上海在制定“九五”和“十五”规划时就明确提出推动上海成为21世纪的国际文化中心城市。
近年来,上海文化产业在顶住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充分利用举办2010年世博会等战略契机,大力扩张文化软实力。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47$.$29亿元,比上年增长9$.$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6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广州市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文化引领功能”的概念。加大投入,改造提升文化设施,通过文化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今年借举办亚运会契机,使广州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了进一步扩张,不仅巩固了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更开始了向国际化大都市进发的征程。
武汉建设“中国文谷”具有良好的软硬条件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要有经济实力,而且要提升城市功能,特别是文化功能。一个城市要形成国家文化中心之一,必须要有良好集聚、辐射功能,而这一功能往往是基于区位上的中心地位和信息上枢纽作用产生出来的。武汉已成为“九州通衢”,目前正在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高铁“十”字型格局,武汉还是全国重要的通讯枢纽和第三大业务指挥调度中心。这些条件有助于文化生产要素在武汉方便地集聚和扩散,从而形成文化中心。
要形成国家文化中心之一,还需要有优越的软件。美国著名学者麦金利·康韦在《未来学家》杂志1999年6-7月刊发表《未来的超级城市》,列出21世纪世界将产生“十大超级城市”:班加罗尔(印度)、武汉、上海、曼谷(泰国)、丹佛(美国)、亚特兰大(美国)、昆坎-图卢姆地区(墨西哥)、马德里(西班牙)、温哥华(加拿大)。据他分析,武汉成为世界超级城市条件极佳:水资源丰沛,人均拥有量居世界第一;武汉高校云集,科研单位扎堆。这确实是国内许多大城市包括沿海发达城市所羡慕的,这也是武汉建设中国文谷最大的资本。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经济总量先后被广州、深圳、苏州、杭州、无锡等城市超过,但其文化实力仍不容这些城市小觑。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种技术、工艺、商业模式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在不长的时间内模仿和超越,而文化实力需要上百年的积淀。而武汉正拥有这样的底蕴,建设中国文谷,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能迅速培育起源源不断、不易为对手模仿和超越的创作、创新、创造能力,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事实上,文化软实力正在为武汉重振雄风扮演着重要角色。2009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7%,占比略高于上海,已经形成“支柱性产业”。武汉近年来开始出现反超沿海城市的势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由原来第10位提升到2009年的第5位。
“中国文谷”有望与“中国光谷”一样成为武汉名片
“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武汉的一张城市名片。但武汉仅有“光谷”还不够,因为它充其量只能代表武汉的科技实力,武汉还应有代表其文化实力的名片。有人认为打“中国文谷”旗号,牌子太大了。但是,没有大品牌,就没有大发展。光谷的快速发展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尽管深圳、长春、镇江、洛阳、双流都在奋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但第一品牌已被武汉拿到,其他城市已不能使用“中国光谷”这一名称。正是有“中国光谷”这一品牌,助推武汉这几年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武汉九州文化产业集团公司(现已更名为“武汉文谷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早在2007年就开始向国家有关部门办理商标注册。今年6月“文谷”商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批准。省市相关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武汉·中国文谷”建设。可以预料,大品牌将带来产业的大聚集、大发展。
“中国文谷”与“中国光谷”在空间上有较多重合,这并非是坏事。北京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成立了“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并设立引进创意产业企业的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光谷”属继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也仅此两家。向中关村学习,高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互动,也是应有之举。没有文化的科技是“死科技”,没有科技的文化是“陋文化”。
“中国光谷”在“谷”不在“光”。“中国文谷”将为“中国光谷”添文气,“中国光谷”将为“中国文谷”添光彩。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文谷与光谷比翼齐飞,自主创新将迈上新的台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将迈出更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