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转型?大家对于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来,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一个企业的成功转型,就是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
什么是印刷行的转型?笔者对于它是这样理解的,就是印刷行业的产业结构、未来发展方向的转变,符合新的市场环境要求的转变。这里面的主体是印刷行业的制造企业、印刷企业的企业等等。他们的转型就是要找到市场的需求,找准未来的定位。
既然转型问题如此之重要,印刷行业整体究竟改如何转型呢?对这个话题,大家众说纷纭,下面我们盘点一下大家是怎么说的。
专家说: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市场不同点
在北京印刷协会公告服务平台举办企业网络转型与突围战略讲座上,北京印刷协会和北京顶佳创世纪投资有限公司联手举办系列公开课,邀请行业一线专家和经理人,围绕行业转型升级中的热门话题,与企业家共同探讨未来转型之道。
中国大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薛强:我特别赞成要做附加值,客户不一定要多,但要有质量,能通过这样的客户获取增加值。团队建设,人力资源最重要,有战略,要有人去做。轻资产,我不太同意,光有一个软件还不行。北京印协是我经历的最好的一个协会,任理事长将,要把数字印刷分会建起来,我也觉得应该有一个组织,我们也想在其中做点事。
北京顶佳创世纪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松:我跟一个德国供应商谈话,他介绍自己的设备许多好处。我问他,站在竞争对手立场上,你的设备有什么不好?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于是就说了1、2、3、4。我觉得,人重要的是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这样才能进步。
中国印工协数字印刷分会理事长张建民:今后印刷品大部分会落到数字印刷上。实体经济要找到经济平衡点,客户需求并不在于印刷方式,按需出版印刷并不是安排一台机器,印刷厂要把出版社的其他工作接过来,让他省心省力,这要靠提供技术保障。
马涛:新经济时代消费者关注的是高效的沟通平台和消费者自我个性化的实现。为什么传统制造加工业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因为传统制造加工业没有前途,大家都在同质化、过剩中竞争,在浪费资源。谁来做重资产,做重资产肯定后面还有其它东西跟着,他挣得不是卖印刷的钱,他挣得是数据的钱。
刘江:在一个平台上战略不聚焦,同时做若干服务,是不可取的,一定要专注做好一种服务。印刷企业对网络印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可能用一个软件解决问题。
企业说:销售耗材建立网站线上线下共同发展
作为新华社直属的一家老企业,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一家企业。
新华社印务有限责任公司面临着人员老化、离退休职工多,负担重的问题。据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国清介绍,明年新华社印务公司的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比例将达到1:1。面对这样的形势,吴国清近年作出了挖掘现有生产潜力,巩固报纸印刷主业的决定,充分提升期刊印刷能力与文件印刷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多元化转型。
“新华社在全国各地有100多家报刊代印厂,年耗材量巨大,如果以适当的政策扶持依托这些代印点发展印刷耗材物流业,前景广阔。”吴国清表示。他认为,国外的物流企业很发达,但在国内还是新兴产业。国际上生产企业一般不直接搞销售,都是由代理商销售。而国内还是耗材企业直接对印刷企业销售,经营不规范,相互没有制约,市场和价格都很混乱,往往大起大落。目前,全国印刷耗材经营市场发育不健全,缺乏有规模、有影响力的代理商,吴国清认为,这正给了新华社印务公司发展的机会。
据吴国清介绍,开展物流经营一年来,已经与十几家印刷耗材和设备生产企业签订了几十种产品的代销合同,还与20多家印刷厂建立了销售关系。
今年5月上线的新华社印务网则是新华社印务公司拥抱互联网的一次重拳出击,吴国清对此寄予了深深的期望。搞新闻出身、做了几十年记者的吴国清进入印刷行业后发现这个行业信息不透明。于是在创办企业网站时,新华社印务网不仅承载了树立企业形象的功能,而且可以利用新华社客观公正权威的印务信息发布优势,争取企业在印务领域的话语权。
“我们首先要把这个网站办成印务界重要新闻信息的集大成者,以新闻信息、分析报告为主,把全国印刷行业动态、深度报道在网站集中展示出来。下一步则要依托新华社的记者队伍,增加自采新闻,建立分析师队伍,开拓供稿渠道。”吴国清向记者详述了印务网短期的发展目标。
随着在业界人气的增加,目前印务网已经通过链接网站、承接广告实现了收支平衡。在吴国清看来,随着未来的发展,新华社印务网可以吸纳会员,逐渐发展终端用户。
市场说: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有能力为基础
趋利是企业的市场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步入成本上升、获利能力下降通道的印刷业主观上必须求变、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印刷企业扩张转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自有的能力为基础。经过长时间努力,雅昌、圣彩虹、金汇通、柯创等不少印刷企业已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道路。他们通过与文化产业的相结合,找到了一块发展的沃土。
印刷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是顺理成章的现象。以印刷起家、在业内做得颇为风生水起的雅昌公司今年8月干脆改名为“雅昌文化集团”,更突出其“为人民艺术服务”的理念。北京的圣彩虹公司则选择与故宫合作,应用印刷生产工艺,走上艺术品复制、开发相关衍生产品的道路。事实上,早一段时间,进入内地的港资印刷企业在注册商标、制作高低档簿册上已经做得不亦乐乎。这诸多的成功典型告诉我们:干什么并非关键,关键在于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的企业又能干什么?市场的需要才是企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印刷企业也必须考虑与最新科技成果结合,与市场潜在的需求结合。唯有高瞻远瞩,才能生机勃勃。比如说近几年与印刷行业相关的云印刷、电子监管码、纳米印刷等等技术的结合于运用,未来也是大有市场前景的。
后记
总之,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在历史与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转型是必然的,因为新事物会不断出现,如果不转型与创新,就必然会被淘汰,没有未来。印刷行业在近些年新技术的冲击下,生存问题面临考验,转型问题就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