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浩印刷人才网 首页 找工作 招人才 公告 资讯 积分商城 社区 视频
这款盛大拥有14台的印刷机,为何能成为现象级“神机”?及效率和成本的突破性跃升,为什么能成就巨头的崛
 印刷企业家2021-06-16浏览量:627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段话:

一季度利润率低我也不想的,人最重要的是开心,企业最重要的是关注未来。从战略上讲,世界生病了,原料上涨了,我们在努力寻求生存……。解决利润率低的“药”我们快找到了,我们都在打“疫苗”了,庆幸的是市场规模和收入仍在增长。

这段话幽默中带着无奈,看上去像是一个段子,实际上出自圈内上市公司创源股份总裁邓建军之口。

来自宁波的创源股份主要生产文化创意类印刷品,2020年有超过80%的营收来自以欧美为主的海外市场。

它的利润率到底有多低呢?财报显示:一季度,创源股份实现营收3.30亿元,同比增长161.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2.25万元,与2020年同期的净亏损984.94万元比要好不少,但合净利润率只有0.83%。

也就是说,每干1块钱的活,连1分钱都赚不到。难怪作为总裁,邓建军会感慨:人最重要的是开心,企业最重要的是关注未来。

但凡是开工厂、做老板的,没有几个不是奔着多赚点钱去的。为什么费尽千辛万苦做到最后,有的却赚不到多少钱,甚至把本钱搭进去,最后只能“开心就好”?

对创源股份来说,一季度利润率低确有不得已苦衷。比如,作为出口型企业,国内纸价暴涨成本上升,国际运能短缺交付不易。内外交困之下,要对老外涨价又远水解不了近渴,最终损失的只能是自己的利润率。

不过,对更多企业而言,如果付出了万般努力,还是没有办法赚到钱,通常不能归结于外因,而是自身在两个方面出了问题:成本和效率。

成本和效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是基本常识。为什么说它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

这主要是因为印刷业的市场环境今非昔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比如,在二三十年前,多数老板创业之初,印刷产能严重不足,但凡有台设备,不管快慢,只要能干出活来,基本上都能赚,还是大赚。

随着各位老板资金的不断积累,设备的不断换代,大家的效率都越来越高,产能也就越来越大。

只要需求释放的速度,追不上产能的扩张,老板们便会感觉竞争越来越激烈,拿订单越来越不容易,赚钱也就越来越难。

问题是:效率的提升,带来产能的扩张;产能的扩张,带来激烈的竞争。

当越来越多的老板感觉到赚钱难的时候,该怎么办?市场还能回到低效率的产能短缺时代么?当然是没有可能。

实际上,效率提升带来的竞争压力,通常只能靠更高的效率来解决。

因此,可以看到,尽管自十几、二十年前便不断有老板感慨“赚钱难”,印刷企业的设备水平却不断向前:从八开机、四开机,到对开机、全开机,乃至超大幅面;从单色机、双色机,到四色机、八色机,乃至现在十几个机组的定制机型。

再加上不断升级的自动化功能,从自动上版、自动清洗,到自动上下纸……

老板们之所以不惜重金,赚点钱就买更多色组、更大幅面、更加自动化的印刷机,本质上就是因为这些设备能带来更高的效率,以及更低的单位生产成本,从而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竞争力。

在以效率和成本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市场中,谁能先行一步通常十分重要。因为具有效率和成本优势的企业,如果获得足够的时间,就能够扼杀竞争对手的成长空间,而自己则逐步成长为市场上的“巨无霸”。

只不过,这么多年来印刷设备的优化基本上是线性的。总有一部分企业能保持基本同步的效率提升,再加上国内印刷市场的持续增长,我们看到的是一批规模化印刷企业的崛起。

合版印刷的出现,则突破了这种平滑向上的线性优化曲线,在实现效率跃升的同时,带来了生产成本的极大优化。从而在其主要发力的商业印刷市场,带来了市场格局的颠覆与重塑,成就了以盛大印刷为代表的少数“巨无霸”型企业的崛起。

在三好同学看来,如果说线性的效率和成本提升,能成就一批规模化企业;突破性的效率和成本优化,则是造就超级大佬的最佳时机。

当然了,合版印刷的效率跃升,最初主要基于合版理念、拼版软件和互联网带来的订单聚合能力,而非印刷设备。

然而,随着合版印刷企业的不断进化,它们却对印刷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合版印刷企业是圈内效率、成本意识最为清晰的一个群体。

从二手机到新款超大幅面印刷机,在不断挖掘现有机型效率潜能的基础上,部分合版印刷企业已经不满足于仅采用标准机型,而是希望设备商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设备进行定制,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成本优势和投入产出比。

小森GL-46为什么能成为现象级“神机”?

GL-46.png


在这一方面,小森GL-46单张胶印机无疑堪称一个样本。

作为近年来胶印机市场少有的现象级“神机”,小森GL-46是一款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机型。它的问世和走俏,便得益于合版印刷企业的强力推动。

据了解,小森GL-46系从GL-44机型升级而来。与GL-44相比,它最大的改变是:走纸幅面从840mm×1150mm升级到了872mm×1160mm。

正是这一看上去似乎不是很大的变化,让GL-46获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在一套印版上,恰好可以拼出16个国内常用的大16开幅面(210mm×285mm)的印刷品。相对于一般对开机既实现了效率翻番,又大幅提升了纸张、版材的有效利用率,减少了印刷损耗。同时,其投资成本仅比对开机高出约1/5。

多花1/5的钱,获得双倍的效率和原材料损耗的减少。对印刷企业来说,便是投资回报率立等可见的优化。

据测算,按一台机器每天开两班,每班生产40套版,每套对开版印刷工价180元计,1台GL-46每月能实现的毛利是一般对开机的3倍。在业务量饱和的情况下,收回设备投资的周期不超过两年。

老板们的嗅觉总是最敏锐的。GL-46看得见的效率和成本优势,让其一经推出便持续热销,成为近年来胶印机领域少有的现象级“神机”。

据小森公司介绍,自2017年底问世到现在,GL-46在国内已有近200台的装机量,平均每个月有超过5台安装投产。

在GL-46的典型用户中,包括了盛大印刷、华方印务、都能印、世纪开元、印通天下、新鸿业等一批商业印刷领域的知名企业。其中,仅盛大印刷一家拥有的GL-46便达到14台。

而且,在采购GL-46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关注,那就是曾有多家印刷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集群化采购。

比如,2019年7月,三好同学发过一篇《搞印刷这么难,为什么还有印刷厂在批量采购印刷机?自己买不过瘾,还要组团一起买》,说的便是盛大印刷、上海准典印务、沈阳丰盛3家企业组团订购了30台GL-46。

在商业印刷领域颇有名气的印通天下,也曾组织多家企业联合订购了20多台GL-46。

实际上,GL-46的走俏早在它问世之前便已经可以预见。因为这款机型的诞生,本身便是合版印刷企业极力推动的结果。

据三好同学了解,开发GL-46机型最初的触发点是:2017年5月,第九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期间,小森公司与部分合版印刷企业的一次碰撞。

这些企业之所以希望小森公司在GL-44的基础上开发一款幅面稍大的新机型,主要是基于实际生产需求,希望在一套版上恰好可以拼出16个大16开幅面印刷品,而不是GL-44的非标准款16个16开(205mm×285mm)。

由于这款设备根植于印刷企业自身强烈的需求,因此当获得小森公司的积极回应敲定开发意向后,这批参与碰撞的印刷企业在设备型号尚未确定,没有任何技术参数、技术指标的情况下,便一举签下了第一批20台的订单。

老板们为什么这么急切?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确信这款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设备,能给企业带来切实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

这就为7个月后,GL-46一经推出便走俏市场,并成为现象级“神机”埋下了伏笔。

效率和成本竞争进入新阶段

小森GL-46机型的成功,说明了一点:近年来,市场上的胶印机在速度、幅面、质量、效率方面看似日趋巅峰,实际上对印刷企业来说,还存在很多“痛点”和尚未被满足的需求。

这些“痛点”在快速增长的增量市场阶段很容易被掩盖和忽视,但当市场转向存量竞争阶段,印刷企业对效率和成本优化的钻研不断深入时,隐藏在“痛点”之下的定制化设备需求便会日趋强烈。

回过头来看,从GL-44的840mm×1150mm幅面到GL-46的872mm×1160mm幅面,对设备厂商来说,很难实现么?

至少,在三好同学这样的技术门外汉看来,难度似乎并没有那么大。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厂商做出来?

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此前国内印刷市场的竞争,还没有那么激烈;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印刷企业的规模和购买力还不够,不足以激发厂商量身定制的开发热情。

而一旦印刷企业和设备厂商,在定制化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双方便更容易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比如,继GL-46机型的成功之后,小森又在2019年推出了一款适合彩箱包装的机型GL-44+C。这款机型幅面为840mm×1150mm,不多不少恰好能在一个版面上实现牛奶箱等产品的双拼生产,相对传统机型生产效率提升了近一倍,成本节约近一半,实现了GL-46在合版印刷领域类似的效果。因而,在牛奶箱、啤酒箱、饮料箱等产品生产中,受到印刷企业的欢迎。

不过,对设备厂商来说,即使是定制化设备,也需要以一定的批量为基础,完全按照某个印刷企业的需求量身定制并不容易,在成本上也不具有太多可行性。

因此,三好同学注意到,有些印刷企业在借助外力的同时,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行制造部分基于自身切实需求的个性化设备,以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多数圈内企业仍受困于同质化竞争,为利润微薄而感慨的时候,少数企业通过定制化设备实现效率、成本优化,进而有效提升利润率,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印刷市场的竞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印刷企业之间的效率和成本竞争将是全方位的,深入到企业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细节。真正贴合企业自身需求的生产设备,辅以到位的流程优化,将促使部分企业在看似残酷的同质化的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且,在这部分企业中,还有可能产生未来的巨头。因为率先实现效率和成本突破的企业,将对在市场上流动的订单形成强大的吸引和聚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体量的积累不断强化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

从而形成效率、成本、规模三个变量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最终推动细分市场巨头的崛起。

一旦在这个过程中掉队,老板们就有可能产生这样的错觉:为什么有的企业越来越难懂?看上去赔钱的订单,它为什么还在做?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很多人在以自己的模式、逻辑、效率和成本衡量别人的企业,而两者其实并不在一个层面上。

就说到这里。最后,还是祝各位老板好运吧。



点赞 0
收藏 0
打印 反对 0 举报 0
最近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