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突发!法院裁定受理,迄今融资额最高的印刷电商阳光印网进入破产清算流程》中,说到了曾经备受关注的印刷电商阳光印网,于5月27日正式进入破产清算流程。
消息发出来后,有老板嫌三好同学说得不过瘾,从一撕得到阳光印网分析了以产业整合为目标的平台型印刷电商失败的原因。
比如,试图通过订单垄断整合过剩产能,从而成为压榨生产端的元凶;平台自营的原罪,非理性压价——让生产端主动或被动接受低价;没有建立健康供应链,靠低价建立的供应链迟早会反噬平台。
三好同学理了理,三点原因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点:掌握订单的印刷电商平台,用低价压榨供应商。
这一点能否解释轻资产、平台型印刷电商失败的根本原因?
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位老板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按照三好同学的理解,印刷电商平台压价的情况的确存在,但那些雄心勃勃的目标之所以未能实现,与压价其实关系不大。而是违背了印刷这桩生意最根本的商业逻辑,即:是高效率、低成本的产能影响、决定订单流向,而不是凭借逻辑上都不太畅通的商业模式建一个平台,就能让订单像潮水般涌来,然后利用订单优势去压榨供应商。
三好同学记得,不止一两位老板曾感叹于一撕得、阳光印网投标时报出的低价,有的评论说连纸钱都不够。
以创新自居的电商平台,为什么也要靠低价取胜?
道理很简单:在市场化招投标中,没有低价通常很难拿到大客户的大订单。
对轻资产、平台型印刷电商失败的原因,还可以再分析、再解读。
不过,三好同学基本认同这位老板的一个观点:过往出现的产业整合与产业互联网之梦,均以破产收场。
“均”字绝对了一些,说“大都”应该问题不大。
当然了,在最近两三年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遇到困难的不仅是曾经怀揣梦想的印刷电商,还有在圈内排名靠前的实力派印刷企业。
两家百强企业老板被限消
最近,三好同学就发现:有两位圈内老板被法院限制了高消费。
通常说来,就是限制:坐飞机、列车软卧,高铁/动车一等、轮船二等以上座位;去星级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子女读高收费私立学校;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购买非经营需要车辆;旅游度假、购买理财、租赁高档写字楼等。
这两位老板,有一位三好同学熟悉一点,还有一位不是那么熟悉,但两位老板的企业都可以说是规模可观、实力不俗,至少曾经是这样的。
比如,它们都曾经连续多年出现在圈内企业百强榜上,到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新榜单——2024年百强榜,都依然在列。
其中,一家2023年产品销售收入过10亿,位列榜单TOP30;另一家是集团化企业,榜单给出的营收不足10亿,位列TOP60,如果按合并口径,同样可以跻身TOP30。
就是这样两家企业的老板,一位在3月底首次被限制高消费,一位在5月中首次被限制高消费。
这两位老板之所以被限消,是因为各自作为法人代表的企业都涉及尚未偿还的在执行债务纠纷。
从公开可见的信息看,这两家企业中,一家自2024年6月开始涉及的借款合同、民间借贷、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纠纷,明显增加。
另一家自2024年4月开始涉及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运输合同、票据、票据追索纠纷,集中爆发。
到目前为止,前者作为被执行人,公开可见的信息有15条,涉及执行金额近1300万元,此外还有13条需要付费才能解锁的历史被执行人信息。
后者作为被执行人,公开可见的信息有12条,涉及执行金额近5200万元,此外还有1条历史被执行人信息。
百强榜显示,两家企业的资产规模相当庞大,都在十几亿元的量级。而且,前者2023年的利润总额相当不错,达到了亿元上下,后者也有一两千万元。
这样两家按销售收入计行业排名前列的企业,为什么会被看上金额并不是很大的债务纠纷逼到墙角?
首先,不管是前者的近1300万元,还是后者的近5200万元,都不是其涉及的债务纠纷的全部。
即使加上历史被执行金额也不是,因为有的被执行信息可能还未公布,还有的债务纠纷仍在诉讼过程中。
同时,百强榜上只能看到各家企业的资产总额,没有净资产情况和资产结构。
如果两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需要偿还的短期负债过多,而资产流动性不足,就会出现债务违约,纠纷增加的情况。
一旦债务违约的导火索被点燃,其他债主也纷纷上门,再加上金融机构为管控风险断贷、惜贷、抽贷,危机便会一发而难以收拾,企业成为被执行人,老板被限消就会接踵而来。
有些老板为什么会被逼到墙角?
但凡是搞印刷、当老板的,有谁不是想通过努力奋斗通往财务自由,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
至于,把企业做到十几个亿、大几亿,那就不仅是财务自由、过小日子,而是成就一番事业了。
可为什么有的老板,在几年、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努力奋斗之后,看上去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却在突然之间危机爆发,企业成为被执行人,老板被限制高消费?
从最简单的层面上看,负债过高还不上是危机爆发最直接的原因。
简单的“负债过高”4个字,又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继续解读。
一是搞印刷、当老板为什么要负债?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理解,干过的老板大多有切身体会:要赚钱,先花钱,对重资产的印刷圈来说尤其如此。
买设备需要钱、雇工人需要钱、买材料需要钱,还有租厂房建厂房、用水用电用燃气,全都需要钱。
老板自己的钱不够用怎么办?这就需要借,于是就有了负债,不管借银行、借个人,还是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
有很多老板说,自己买设备都是全款,从来不借贷,这个三好同学相信。
不过,要说一家企业完全没有负债,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印刷企业要用、要买的各种原材料、消耗品种类繁多,老板们不太可能都是预付或一手钱一手货,但凡有账期便会形成负债。
当然了,有负债不可怕,问题其实在于后两个字:过高。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维度:有些圈内企业的负债,为什么会过高?
归根结底,这一问题的出现源于老板自有资源与发展目标的不匹配。
其中,一种情况是,老板的钱很少,想干的事却不小。
比如,只有1万块,却想干1000万的事,只能靠提高杠杆率来筹资。
另一种情况是,老板的钱其实并不算少,想要达成的目标却过于远大,以至于需要持续消耗大量资金。
这时候,如果方向不对或实现目标需要的时间远超预期,以至于自有资金消耗殆尽又没有及时调整回头,便可能产生过高的举债需求。
还有一种情况是,业务流转产生的现金流原本完全可以满足还债需求,怎奈市场环境剧烈震荡,以至于现金流入跳水,原本尚可接受的负债突然变得“过高”。
在三种情况中,前两种与老板们天生的干大事、搏一把的心态有关,后一种则是对可能的市场风险预估不足。
所以,从表面上看,是“负债过高”把老板们逼到了墙角,究其根本却与人性,尤其是老板们以小博大,想不断干大事的天性有关。
老板们为什么不知难而退?
三好同学这么说,是不是觉得老板们敢闯敢干的天性有问题?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正是这种天性,最终变不可能为可能,成就了许多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
有些企业和老板壮志未酬却身陷困境,其实是市场经济状态下难以完全避免的正常现象。
正是由于这一点,三好同学对那些真诚努力、奋斗过,却由于种种原因陷入困境的老板,依然抱有十足的敬意。
更关键的问题其实在于:这些身陷困境的企业和老板,为什么没有在问题演化为不可控的危机之前知难而退,以求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保全?
这其中,很大一种可能是:平稳过关,化危机于无形的企业其实很多,只不过少为人知。
对那些危机最终爆发的企业和老板来说,之所以未能及时知难而退,可能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事后复盘,旁观者觉得一眼便知的“难”,对身处其中的老板来说,未必就是不可克服的困难。
搞印刷、当老板,哪有看上去那么一帆风顺,有几个不是在持续面对各种困难、挑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
所以,不以“难”为难,是很多老板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是老板们或许也看到了困难和问题,却不愿意轻易改变志向、放弃目标。
一来就像有的老板所说,一条路走不通,那就换一条路再试试。不轻易言弃,也是很多老板能够成功的特质之一。
二来在大量的前期投入之后,轻易放弃的沉没成本很高。所以,很多老板宁愿选择继续搏一把。
在这种情况下,老板们是知“难”而不想退。
三是老板们看到了困难和问题,却想退而不得,只能选择硬扛。
为什么会这样?三好同学以前就说过,印刷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把钱变成厂房、设备容易,把厂房、设备变钱难。
也就是说,当顺风顺水时实现扩张很容易,当遇到问题时想要收缩却很难。
一来当初斥巨资买来的设备折价会很大,二来耗资通常更大的土地、厂房,占用了大量资金,变现却极为不易;三来如果涉及人员精简,成本也不低。
同时,业务收缩通常意味着现金流入减少,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反倒有可能导致危机提前爆发。
选择硬扛的结果是,一旦市场和业务出现大的波动,或者由于意外情况企业现金需求增加,危机便可能会突然爆发。
最近两三年,之所以有像百强量级的大型圈内企业出现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与市场和业务的波动有关。
一方面,印刷圈与其他一些行业一样,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印刷市场经历了剧烈的调整和洗牌,这都会让部分企业和老板猝不及防。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还是要给老板们提点不太管用的建议?
如果一定要有的话,那就是:希望老板们在保持敢闯敢干做大事天性的同时,尽可能把握好可控资源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平衡。同时,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加强研判,尽可能规避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
宁可错过,不要做错。对不对?
就到这里。最后,还是祝老板们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