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老板留言,希望三好同学分析一下华南印刷圈暴雷事件。
这件事在微信短视频和公众号上炒得很火、影响很大,三好同学早就关注到了。
不过,这里面有个问题:各路信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即使是最初爆料者也没有给出靠谱出处和事件全貌。
后来的各种解读、演绎就更乱了,有的说十几家受骗印刷企业一共损失了11亿,包括给涉诈公司的公关费和要钱无门、无处交付的产成品;有的说涉诈公司行骗的资金池就达到了11亿。
其中,看上去细节最为详尽,描述最为生动,不仅知道涉诈公司承诺的毛利率,还会引用行业协会数据的,具有典型的AI范儿:一本正经地胡说,一本正经地瞎编,编起来还不会脸红。
无论如何,华南地区有十几家印刷企业被骗了这件事,应该是真的。
被骗的印刷企业都具备一定规模、实力和知名度,应该也是真的。因为没有一定的实力,还真上不起这当。
有的被传上当的企业,还可以与其他信息相互印证。
比如,被传损失额最大、过亿元的一家企业,很像是三好同学在《两家规模不错的印刷企业想卖厂,也有雄心勃勃的实力派想买厂,真要卖出去却很难?》中说过的,有意转让51%股权的新三板挂牌企业。
这家企业2024年营收规模近3亿元,小亏100多万元,却表示:因为有新的大额订单,预计营收增长80%以上,2025年净利润预计近5000万元。
什么样的订单能净增5000万元的净利润?按15%的净利润率计算,也需要对应3.33亿元的营收。
各位老板应该都很清楚,一来15%的净利润率很难达到,二来一年3个多亿的订单哪儿那么容易找?
所以,目前看来,这家企业大概率像传言的那样着了道。
无论如何,华南印刷圈暴雷事件大的脉络还是很清晰的。
简单说来,就是有人做局,通过在成都设立的空壳贸易公司,以台湾出产的阿里山香烟烟包及其他一些大牌的包装订单为诱饵,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具备一定规模实力,其实主要是支付能力的企业下手。
具体的行骗手段,则是要求合作的印刷企业缴纳居间费或者说公关费,传说金额在100万-500万元之间,受骗的企业有十几家。
按这一说法估算,涉及的诈骗总金额大体上在几千万元的量级上。
不过,为了让大单看上去更逼真,涉诈公司会让合作印刷企业先行垫资采购原辅材料进行生产。
这一骗局之所以最终被戳穿,则是因为到了产品交付该收钱时,印刷企业发现涉诈公司已经卷铺盖走人。
各位老板想想:什么样的大单才能让老板们甘于先期支付100万-500万元的居间费、公关费,至少也得有几千万、上亿元的营收吧?
如果老板们垫资把这些产品都做出来了,却没有人买单,十几家企业加一起损失几个亿是完全有可能的。
说得再简单一点儿,所谓华南印刷暴雷事件就是:有十几家以为接到大单的印刷企业,在支付了高额居间费、公关费,并垫资把产品生产出来后,却发现交付无门、没人买单。
目前,关于这一事件还有一些真假未知的说法。比如,涉诈公司确实掌握了3亿元订单,只不过放大成了11个亿;成都、广州等地警方已经立案,涉案人员被采取强制措施。
三好同学的疑问在于:
一是如果真的手握3个亿的订单,那就不是纯粹的皮包公司,利润情况应该也不错,为什么要铤而走险?
二是如果涉案人员这么容易就抓到,费这么大心思设这么大的局还有什么意义?不仅人进去了,钱大概率还得吐出来。
无论如何,这一事件对涉身其中的印刷企业带来了大小不一的冲击,是可以肯定的。
如果11亿的损失额确凿靠谱,对广东印刷圈也算是一场大风波。
要知道,今年前4个月,广东印刷圈1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加起来的利润总额,也不过14.19亿元。
在三好同学看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事件背后反映了印刷圈复杂的产业生态和一些隐秘规则。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是圈内确实存在一部分掌握大客户、大订单的中间商。
如果这一前提不存在,老板们就不会轻易上这种当。
在这一事件中,涉诈公司还主要拿来自台湾的烟包订单为诱饵,从而使中间商的存在看上去更为合理。
否则,就很难理解,这么大的订单终端客户为什么不自行甄选供应商。
二是在足够大的诱惑面前,即使是身经百战的老板也会被迷惑双眼、进坑入瓮。
毕竟,100万-500万的居间费、公关费不是小数,老板出手之前肯定会斟酌一番。
只不过,几千万、上亿元的大单,再加上超出平均水平的利润率,诱惑力实在太大,有些老板即使心里打鼓,恐怕也想赌一次、搏一把。
还有些分析说,这么多企业受骗与圈内产能过剩、开工率不足有关系,也有道理。
三是给中间商居间费、公关费,是很多老板都认可的潜规则。
正常说来,为大客户服务的贸易公司,应该是凭实力拿到订单,通过采购管理和品控服务赚取服务费。
在这一事件中,老板们却都心甘情愿地支付巨额的居间费、公关费,说明他们都接受这一规则。
当然了,这也不难理解。如果一单能给老板们带来5000万的利润,给中间商500万又怎么样呢?
四是不少老板都能接受垫资,甚至是大额垫资,还有长达三四个月,甚至半年的长账期。
如果没有这一点,这一事件中受到冲击的十几家印刷企业损失也不至于这么大。
据三好同学了解,多数圈内企业的现金流其实都并不宽裕,老板们为什么还能接受垫资生产和长账期?毕竟,纸张等原辅材料都不便宜,资金占用量很大。
一方面是市场竞争形势使然,有时候不垫资、不给账期就很难接单;另一方面是环环相扣的垫资链,印刷企业一般也会要求供应商给账期。
由于第二点原因,在这一事件中暴雷,出现现金流问题的印刷企业,确实可能把风险外溢到纸张等原辅材料供应商。
归根结底,华南印刷圈暴雷事件反映了圈内企业,即使是一些知名大佬、龙头,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都还十分薄弱。
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如何补上风险管理这一课,是很多老板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即使没有处心积虑的骗子也一样。
就到这里。最后,还是祝老板们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