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家出版社到237家出版社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只有大众出版社一家出版社;截至2008年底,出版社已达237家,报纸总量发展到259种,年出版图书13$.$63万种、报纸73$.$27亿份、期刊9$.$36亿册。
经过60年的稳步发展,北京地区出版物的内容极大丰富,图书的种类涵盖哲学、经济、历史、艺术、自然科学等二十多个门类,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出版物。截至目前,仅北京市属出版单位就有14种图书获得“五个一工程”奖,28种图书获得“国家图书奖”,31种图书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5部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曹雪芹风筝艺术》获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2006年度“世界最美的书”。
上世纪50年代初,大中华唱片厂改名为人民唱片厂,同年迁往北京,出版《人民唱片》,从此北京有了音像出版业。经过60年的发展,北京地区有音像出版单位166家,占全国的42$.$6%;电子出版单位112家,占全国的47%。2008年出版音像制品12000多种,占全国的37%;电子出版物近5000种,占全国的69%。目前,北京地区共有国家批准的互联网出版单位48家,占全国的28$.$1%,涉足互联网出版的机构有4630家,占全国的21%。
随着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北京市出版物发行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由单一国有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历程,形成了全国最发达的出版物交易体系。到目前为止,北京市有出版物总发行单位13家,全国连锁经营总部8家,外商投资图书报刊分销企业25家,出版物批发企业1326家,市级出版物连锁经营总部26家,零售书店4606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出版物年销售金额达300亿元。北京市现有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百万庄图书大厦等知名零售大卖场,建成了甜水园图书批发交易市场、台湖首都图书批发市场中心、海淀图书城等一批出版物交易聚集地。随着出版物展销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北京图书节”、“北京书市”、“北京图书订货会”、“京丰宾馆图书订货会”等品牌文化活动。北京发行集团发起建设的北京图书出版物物流中心于2007年竣工,建设面积近30万平方米,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和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具有批发、配供、团购等功能的出版集散中心。
截至2008年底,北京共有印刷企业2334家,企业数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0倍。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688家,专项制版排版装订印刷企业347家,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305家,其他印制品印刷企业994家。印刷产品覆盖了书报刊、包装装潢印刷品、商标标识、票证、盲文印刷品等几乎所有的印刷类别,企业分布呈现国有、集体所有、私有、三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态势。2008年,北京印刷业汇总的工业销售产值总额为191$.$95亿元,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合计83$.$86亿元;工业销售产值过亿元的印刷企业31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15家;全市印刷从业人员达72600多人,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47200多人。
截至2008年底,北京共有光盘复制企业10家,磁带复制企业33家。
多年来,北京印刷复制业技术不断进步,产品质量持续提升。在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评选中,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保利星数据光盘有限公司获得印刷复制奖,北京保利星数据光盘有限公司、中国印刷集团获得优秀出版单位奖。为了适应保护版权的需要,北京市于1987年在市新闻出版局内设版权处,1991年改为北京市版权局。随后相继成立北京版权保护协会、北京反盗版联盟、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北京版权代理公司等组织和机构。这些组织和机构对于著作权的宣传普及、权利人维权、打击侵权盗版、著作权登记代理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本市作品自愿登记共10048$.$77件,占全国的96$.$58%;软件著作权登记6700件,占全国的34%;图书版权输出1232项,占全国50$.$18%,图书版权引进6575项,占全国38$.$75%。
多年来,北京印刷复制业技术不断进步,产品质量持续提升。在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评选中,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保利星数据光盘有限公司获得印刷复制奖,北京保利星数据光盘有限公司、中国印刷集团获得优秀出版单位奖。为了适应保护版权的需要,北京市于1987年在市新闻出版局内设版权处,1991年改为北京市版权局。随后相继成立北京版权保护协会、北京反盗版联盟、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北京版权代理公司等组织和机构。这些组织和机构对于著作权的宣传普及、权利人维权、打击侵权盗版、著作权登记代理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本市作品自愿登记共10048$.$77件,占全国的96$.$58%;软件著作权登记6700件,占全国的34%;图书版权输出1232项,占全国50$.$18%,图书版权引进6575项,占全国38$.$75%。多年来,北京市一直将法制建设作为出版业发展和行业管理的出发点。1988年8月1日,颁布了全国第一个规范印刷行业发展的政府规章———《北京市印刷业管理暂行办法》。1991年又陆续制定了《北京市图书报刊市场管理实施办法》和《北京市音像市场管理实施办法》两个政府规章,分别于当年3月26日和40月9日颁布实施。这两个规章后来均成为新闻出版署和各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制定出版物市场管理规范的重要参考依据。1997年又相继制订了《北京市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管理条例》和《北京市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这两个条例是全国制订最早的两个综合的地方性出版法规,对于规范出版管理,促进出版业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益民书屋怎么建农民自己说了算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市新闻出版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闯出了一条新路,一些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推广和借鉴。
2005年以前,市新闻出版局主要以“送书下乡”、“捐赠图书”等形式进行“三下乡”等重要活动,2005年开展了读书益民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建设益民书屋,仅2009年市新闻出版局在过去建设927个益民书屋的基础上,就新建成1020个。读书益民工程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做到有目标、有标准、有计划、有评价,构建了一条有效信息沟通渠道,设立了专家委员会,指导选书、回访和调研,反馈农民群众的需求和意见,农民群众参与度有了较大提高。2008年,随着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本市的益民书屋建设又取得较大进步,其特点是突出重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市新闻出版局党组明确提出:“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不仅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我们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农民在文化发展、创新中的成果,扶持有文化水平、生活实践、写作能力的农民朋友写书出书,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使新农村文化建设更有生命力、更有针对性、更有创造性。”这也点亮了本市农村新闻出版公共文化建设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