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公司提出自动化、省力化概念,成功开发出j-col$or$系统$.$它通过传墨分割辊结构(即ipc系统):油墨预置控制系统对供墨量进行自动控制,并通过afc系统(自动墨斗清洗装置)和acc系统(自动供墨装置),成为一个可能使墨斗周边完全自动化的系统。
(1)传墨分割辊的概念
ipc:油墨预置控制系统的墨斗上装有一片板,或采用三角形墨斗,可保持墨斗间隙固定,并将印刷机上的传墨辊设计成分割型传墨辊,通过分割型传墨辊与墨斗的接触长度对供墨量进行控制。
该系统的最大特征是:与墨斗刮刀间隙调整相比,通过分割型传墨辊与主墨辊的接触长度对供墨量进行分别控制的方式,可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普通墨键刮刀方式的墨斗间隙为0mm~0$.$2mm,在此范围内可按0%~100%的比例进行调整,但要调整1%,就要保证0$.$002mm(2微米)的间隙开度,即便提高机械精度,控制0$.$002mm也是极难做到的。另外由于墨斗部位的材质还会受到热膨胀(注:铁:线膨胀率12$.$1mm×10-6、温度变化10℃、长度50mm时:伸缩6微米。)和由于时相性变化导致的间隙调整部位出现油墨堵塞、刮刀磨损等影响,计算机控制数据与实际印刷时的间隙开度调整之间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误差,从而需要定期进行调整。
此外,当要对某个部分的墨量进行增减时,墨键刮刀方式还需要对该墨键的相邻两侧进行调整,而传墨分割辊方式无需这一操作。
通过分割型传墨辊对主墨辊的接触长度进行控制。例如“对开胶印机”,接触长度可在0mm~150mm范围内进行调整,还可对接触间隔进行任意调整。就调整难度而言,墨键刮刀方式的可调间隙为0mm~0$.$2mm,而传墨分割辊方式的控制范围可达150mm,简单对比计算结果为0$.$2mm/150mm,即1/750。相比以几微米为单位对墨斗间隙进行调整,无疑是以毫米为单位对墨辊接触长度进行控制的操作方式更为便利,且可实现更高精度控制。
同样,当调整1%的图案大小时,需让传墨分割辊与主墨辊接触1$.$5mm左右,但是进行累计和储存,直至不小于压辊间隙,可通过间歇运行来实现控制。
采用间隙控制方式的油墨预置系统时,存在1$.$油墨粘性对浓度的变化;2$.$墨斗间隙与供墨量的关系;3$.$速度变化导致浓度不稳定的关系,且因调整难度、问题点或操作人员的经验而程度各异。为此,我公司不断寻求改善,下面要向大家介绍j-col$or$系统对这些问题点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