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体制障碍
印刷工价持续走低问题,一方面暴露出中国印刷业在布局结构、技术结构、人员结构等方面都亟须调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印刷业所处整个新闻出版体系的政策调整需求。
在整个新闻出版产业链中,印刷业作为产品加工环节,以入行门槛低、中小企业多、行业竞争激烈、附加值低的状态而存在。产业链各环节利润分配的不均衡,已经严重阻碍了印刷经济整体快速、可持续发展。
从行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亟须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更新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结构调整。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副司长曹宏遂日前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就该话题谈了自己的观点。
目前印刷行业的高端技术主要掌握在德、美、日等发达国家手中,而且技术更新越来越快,即使投入大量资金搞研发仍很难赶上技术更新的脚步。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购买不失为一个获取最新技术的便捷手段,而这就需要体制、机制、观念的创新。
就印刷业本身来说,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但出版物印刷领域国民待遇仍没有放开。比如,我们希望通过与外资合作,实现国有印刷企业并转,但政策规定外资超过一半的合资企业不具有书刊印刷准入资格。这就使得一些国资印刷企业陷入内营不利、外并无门的尴尬境地。现有体制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障碍,只有通过体制改革方能打破行业发展中诸如此类的障碍。
实行机制创新
结构调整必须通过机制创新的手段进行。在目前不能改变准入门槛的情况下,力图把原来混杂在一起的各类大小企业,分快慢车道运行,从而使有实力的进入快车道,开足马力快速壮大。
比如,在中小学教材印刷、政府采购印刷,以及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等大批量、高要求印刷产品领域,制定标准,提高准入门槛,仅允许少数技术、产能、质量、环保达标的企业进入。再比如,建立印刷示范基地,让示范骨干企业享受国家多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这些政策机制,对部分强势企业优先扶持,实现产业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分出了快慢车道,从而使大的印企更强、小的印企更专,产品附加值更加凸显,工价问题自然也会得到解决。
机制调整要通过政策引导、措施规范,才能真正见到实效。一方面引导行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动企业进行绿色改造,使产业发展更文明、更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产业整体结构调整,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更新固有观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产业在技术方面跟上世界潮流,还要求企业具有利用新技术的能力。
作为印刷技术新业态,数字印刷在增值服务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数字印刷体系中,印前设计、数据管理等增值服务,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而且实现了印刷功能与延伸产业链中各类所需服务的整合经营。
目前,国内企业数字印刷设备的使用率很低,根本原因在于,仅限于简单的技术更新,而观念更新没有跟上。如果用3000万元人民币买来一台大型数字印刷设备,而没有相应的增值产品开发,只是用它来做胶印机就能做的来料加工,保本恐怕都无法实现,何谈收回成本?此外,数字印刷设备、技术更新非常快,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其独到的作用,几年后就会被淘汰,原来的设备也早已贬值。因此,仅从表面上跟上技术潮流并不难,难的是管理者要转变印刷只是来料加工的观念,没有观念的更新,即便引入新技术也达不到转变生产方式的目的。